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圖一)、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助理教授方盈智、研究助理賴建成、陳姿君、馬來西亞漁業局Batu Maung 漁業研究所合約研究員諾哈菲斯、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國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助理教授陳煦森、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副教授陳志遠、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副所長葉信明、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孟培傑等人組隊研究發現俗稱黃魚石首魚具氣候暖化高度敏感性,呼籲列入優先保育物種,應對生態與經濟衝擊,結果榮登國際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https://img.ikh.tw/freshweekly/t_freshweekly_6y9xc49gulb1_1.jpg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聚焦魚類重要棲地(EFH),費時4年實地調查,獲得生態觀測與環境變數資料,團隊搭乘新海研三號研究船定期調查標準化科學拖網,蒐集屏東縣枋寮枋至苗栗外海魚類分布、體型、數量、環境參數等資訊,記錄台灣西部沙泥底質海域魚類多樣性與空間變異,同時繪製鲆魚、比目魚、牛尾魚、狗母魚等13科底棲魚類資源分布圖,並分析環境因子豐度反應差異,結合空間分析與統計模型,探討魚種與環境因子關聯性。 #p2 研究發現南部測站魚類總額多,中部測站魚種體型較大,顯示空間異質性、魚種分布不均且單一區域無法代表整體保育目標,各魚類環境變因反應各異,舉例石首魚數量與水深正相關、與底水溫負相關,偏好棲息低溫深水海域,鲆魚喜歡淺水,氣候變遷衝擊物種程度不一。 研究結果佐證魚類空間分布資訊、環境因子相關性,提供劃設保護區、優化漁業管理與氣候調適等施政參考,並建議未來海洋資源管理跳脫一體適用作法,改採精準、分區、分物種等策略。 #p3 林裕䕒說,氣候風險及海洋資源壓力日增,海保政策應奠基科學,期盼研究成果有助增進中央辨識優先保育物種與區域能力,強化海洋生態系統韌性,落實資源永續與漁業發展。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高雄捷運報 #高雄在地媒體 #高雄新聞 #鮮新聞 #高雄新聞網 #中山大學
訪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