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費卡契(Martin Fikáček)(圖一)攜手丹麥自然史博物館博士生胡芳碩(圖二)、德國萊布尼茨生物多樣性變化分析研究所罗孝竹、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關貫之、物理系、生命科學系暨鳥禽類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中心紀凱容、德國耶拿大學Rolf Georg Beutel、觀察家生態顧問劉興哲等人組成研究團隊,藉由微型斷層掃描技術研究兩類現存牙蟲(Hydrophilidae)游泳行為與身體結構,發現兩牙蟲骨化特徵相同,推測擁有共同祖先,領先全球提出遠古牙蟲游泳演化推論,同時演示現代物種重建古代生物祖先型新途徑,成果榮登國際知名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https://img.ikh.tw/freshweekly/t_freshweekly_b36tvimrssew_1.jpg #p2 費卡契說,牙蟲主要生存水中,僅其中一支系會游泳,倒立水草及水下休息,展現兩種截然不同泳姿,流線型貝牙蟲(Berosus)(圖三)翻正身體如狗爬式游泳,另種球牙蟲(Amphiops)(圖四)保持仰式泳姿,用中間兩腳推進,體型如半球。 #p3 費卡契說,可透過跨域研究,並採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牙蟲游泳模式,溯源推測牙蟲祖先游泳模式,並提出相關演化推論,研究作為分析牙蟲游泳演化模式,描繪遠古牙蟲演進生活,作為重建其他生物溯源祖先型參考。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p4 #中山大學 #高雄捷運報 #高雄在地媒體 #高雄新聞 #鮮新聞 #高雄新聞網
訪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