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中山大學攜手台灣海科研中心首證海葵積存超細懸浮微粒 榮登國際權威環境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劉莉蓮(圖左三)、講座教授陳鎮東(圖右三)、助理教授雷漢杰(圖右一)、研究生謝振允、郭孟穎(圖左二)、環工所教授袁中新(圖左一)、海資系副教授蕭炎宏(圖右二)、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建勳等研究團隊,領先全球證實海洋生物主動攝取各種顏色超細懸浮微粒(PM1),影透過生殖系統轉移後代,重大發現榮登國際環境科技權威頂尖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開啟空氣污染源進入海洋後傳遞研究全新視野。

劉莉蓮表示,費時8年投入相關研究,日本沖繩海槽尾端龜山島因海底火山地形形成淺海熱泉,適合海葵生長,團隊進行組織切片研究,透過光學與電子顯微鏡觀察比對及分析元素,搭配考古學研究常用「碳─14定年法」(放射性碳定年)鑑定,發現黑粒子中含有化石燃料燃燒後衍生超細懸浮微粒。
團隊進一步發現從潮間帶至1千公尺深海底海葵體內累積多色超細懸浮微粒且世代傳承,高度懷疑顏色反應污染源成分差異,推測近似有機污染物及有機汞等環境荷爾蒙。 
劉莉蓮表示,海洋占地球面積71%,懸浮微粒飄散海洋後相關生物研究少見,團隊研究證實海洋生物自主攝取懸浮微粒,開創研究懸浮微粒物理化學特性分析、環境宿命及影響生物程度等議題新契機,過敏、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證實肇因懸浮微粒(PM2.5),超細懸浮微粒危害健康與環境至深且鉅。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訪客留言討論

更多報導

道時尚悠然山莊-寵物.親子友善的度假莊園

影音專區

卓越深耕.持續領先 全國私立科第一 唯一南部私立科大  雄霸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