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師生2021年開辦旗津區「中洲‧津餘祭」裝置藝術節,深獲居民及遊客好評,學生謝鳳儀(圖一手持背板者)提案「中洲津餘祭」計畫通過高市文化局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審核,規劃社區藝術節裝置藝術與導覽、工作坊講座,同時爬梳文史資料,領先旗津中洲發行《津洲刊》,期能發揮青創力量,挖掘在地豐富文化。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中洲津餘祭取材海浪後餘韻命名,代表漁獲豐收同時,從旗津南方觀察全島,探討當地南北發展不均現象,並透過社區藝術節呈現在地多元文化,凝聚情感認同,團隊規劃導入藝術應用社區,關注街區產業歷史,強化在地認同,優化環境景觀,創造社區價值。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因外祖母葉王素鶯緣故返回中洲謝鳳儀說,當地蘊藏眾多文史記憶,「中洲津餘祭2.0」透過社區藝術展演及蒐集文史資料,並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涂懿文梳理政策發展下中洲處境,調查遷村建置中興國宅、社區居民空間等議題,保留傳統聚落空間概念,另配合姓氏宗祠、廟宇分佈呈現在地紋理,同時喜迎社區雜誌《津洲刊》付梓。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藝術節也邀請藝術家呂昀珊取材高市歷史博物館史料模擬舊報紙繪製,搭配透明壓克力板層層堆疊完成「你今天看海了嗎?」,黃振峰「生活慶典」回應中洲社區同姓集中居住模式,宗祠連結血緣及在地性。蘇睿豪紅外線感應裝置「海平面以下」固定蟹籠,物體接近時啟動,另「艙」回收海廢保麗龍變身家具,描述漁村勞動環境與老宅關係,轉化漁民過去生命經驗。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謝鳳儀感謝教授謝榮峯指導專業課程,還能透過田野調查參與實作,整合多元觀點、累積社會資本,期能藉由「中洲津餘祭2.0」振興漁港及高齡社區文化。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中山大學藝管所學生謝鳳儀「中洲‧津餘祭2.0」裝置藝術節 獲高市文化局審核通過

#高雄捷運報 #高雄在地媒體 #高雄新聞 #鮮新聞 #高雄新聞網#中山大學

訪客留言討論

更多報導

摺式菜單 免設計費  免版費

影音專區

文化的燭火不能滅!佩儀歌劇團 讓歌仔戲的光芒再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