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中山大學文學院等三單位邀中研院院士楊儒賓、王寶貫 對談「氣」科學與人文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國際漢學中心、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合辦『「氣」的科學與人文對談:雙院士風雲會』,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圖一右三)、中研院院士、中山大學氣膠中心榮譽講座教授王寶貫(圖一右四)對談氣膠人文科學,中山大學副校長郭志文(圖一左三)、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圖一左二)、國際漢學中心主任莫加南(圖一左一)、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圖一右二)、前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中研院院士陳鎮東(圖一左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教授鄭家棟(圖一右一),郭志文說,雙院士講座可謂學校高教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跨域合作典範,期能創造多元可能,激發更多跨域合作研究,打造科技、人文兼顧學術重鎮。

中山大學文學院等三單位邀中研院院士楊儒賓、王寶貫 對談「氣」科學與人文

楊儒賓會中介紹「氣」描繪生心理、自然、形上及社會文化意義豐富語彙,點出「氣」存在東亞地區逾4000年歷史,東方哲學認為人體形氣神一貫運作,內心世界帶動外在世界改變。
曾榮獲亞洲全球劇烈風暴研究領域最高榮譽尼可萊•鐸切克獎王寶貫會中分享「氣」持續運動特性,透過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氣體擴散,並解釋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背後科學原理,並介紹17世紀義大利科學家托立切爾發現氣壓水銀實驗、科學家波茲曼與皮蘭探索氣體流體及粒子特性科學史,他也援引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講述大氣與氣候運作原理,尾聲用莊子《逍遙遊》「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總結,呼應自然氣候變遷米蘭科維奇週期,並闡述工業革命後人為活動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影響。
中山大學文學院等三單位邀中研院院士楊儒賓、王寶貫 對談「氣」科學與人文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說,楊儒賓與王寶貫從哲學及科學切入,提及「氣」流動、平衡、分享、永續人文及環境倫理。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領軍觀眾覺察呼吸流動性及一體性,籲請與會人員重視極端氣候、空氣污染等挑戰,「多一些ECO,少一點EGO」。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中山大學 #高雄捷運報 #高雄在地媒體 #高雄新聞 #鮮新聞 #高雄新聞網

訪客留言討論

更多報導

品味生活從諾達地板Rhoda開始  給您舒適的質感享受

影音專區

優雅姿態不是夢!Yuan’s Studio媛舞曲空中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