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首設臨海PM2.5監測設施 即時顯示提醒師生民眾留意
國立中山大學設置全國首座臨海PM2.5即時自動監測設施,每小時將測得數據同步傳送校門、校園、西子灣隧道口等處空氣品質看板無時差顯示,提醒師生、遊客留意。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指出,監測設施鄰近海邊,根據106年11月至107年1月測得數值,發現港邊PM2.5濃度變化與其他測量站無異,因柴山地形阻隔,海邊PM2.5濃度相較市區略低,其他部分時段濃度飆升,顯示環境因子與人為活動影響數值變化,中心目前持續分析海港地區M2.5化學成分,尋求因應對策。
監測設施採用國際通用「貝他射線衰減法」,王家蓁表示, PM2.5濃度愈高,貝他射線偵測器測得衰減程度呈現正相關,現階段每個整點數值即時更新,提醒民眾留意空氣品質。研究團隊交叉比對中山大學與高市其他監測值站PM2.5數值,釐清海港周邊與都會區懸浮微粒來源與本質差異。
王家蓁進一步指出,PM2.5污染源區分固定及移動兩類,汽機車與柴油車廢氣是主要移動污染源,但海上船舶與空中飛機對健康影響不容輕忽,多數船舶貨輪使用重油驅動引擎,廢氣含有原生性與衍生性PM2.5,高濃度更有害健康。
王家蓁表示,期望透過即時分析PM2.5數據及成分,關懷在地環境與民眾,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同時藉由學術研究有效掌握PM2.5污染源,擬定因應對策,她也提醒大眾留意生活周遭PM2.5,維護自身健康。圖/中山大學提供、文/高培德
訪客留言討論